找到相关内容321篇,用时3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止观法门

    思想发挥智慧,而后圆满的表现。止观法门也是以戒为基础,故云:   “戒为无上菩提本,长养一切诸善法。”  但是,如盲,般若为眼目,又说:“定是慧之体,慧是定之用。”   有定无慧是痴定,有慧无定是狂慧,因此三学不可偏废。《法华经》云:   佛自住大乘,如其所得法,定慧力庄严,以此众生。   兹摘录经论中对止观的解释:   《大乘义章》:   止者外国名奢摩他,此翻名止,守心住缘离于散动故为止...

    普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33242428.html
  • 斯里兰卡之旅(一)

    朋友,一人已出了家,另外有三人则在港推动南传禅修。导师曾先后来港弘扬禅法,受其教益者不少。“人间花草太匆匆,春未残时花已空”人世间的生命来去匆匆,导师已于本年三月二十二日病逝。  在每一个时代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21643509.html
  • 释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”经题

    本净,法法不生不灭如涅槃,法法即实相,从没有减什么增什么。这不增不减、不失不坏慧,即金刚般若。  般若为大乘道体,为眼目;为般若所摄持,万行始能到达究竟佛果,成为波罗蜜。然而,般若也需要众行的庄严...也说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: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。”高扬此实相无相的教说,尊为“不二解脱之门”。即是说:实相非空非有,而在“寄言离执”的教意说,实相是顺于“空”的:但不要忘却“为可众生说是毕竟空”...

    释印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2150188.html
  • 佛教慈善浅论

    慈善事业。   布施还圆满具足后。在布施的时候,首先应防护自己的身口,就须有戒为助伴;在遭受到受施者的误解或辱骂时,就需要有忍辱来助成布施;若在布施的过程中,心生懈怠,就需要有精进来策励;在...佛教利他情怀的布施精神,布施为佛教徒实践佛法的四摄六(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)之首,是由凡入圣,到达涅槃彼岸的必经之路。对于布施者——无论是法施(即传播佛法)还是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81050448.html
  • 佛教道德探微

    rdquo;,此果对造因者来说是“报”,按因果律的说法,众生之意念、语言、行为之好坏,其本身即会招致苦人果报。总之,持戒是制约佛教徒意、言、行的自控机制,它和其他一样,是...无异。只是普通人被烦恼、妄想、执着所缠绕而难以使光明的灵性显现而已。如果能用六──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来根治心识上的六弊,消除贪、嗔、痴三毒,即可由戒而定,从定发慧,发扬本具的德能光辉,...

    黄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03950812.html
  • 禅与禅学广狭二义辨

    以修祖师禅为宗。   其实,就大乘教理而言,菩萨行六中的前,皆须以第六般若度为导首,方称波罗蜜,才能到彼岸。《华严经》卷37云:“一切智道常现在前未尝散乱,是名禅那波罗蜜。”祖师禅法,即属此类。...禅源诸诠集都序》分佛教内外的一切禅定为外道禅、凡夫禅、小乘禅、大乘禅、如来清净禅类。此所言禅,皆不限于色界四禅。   禅定的定,乃梵语三摩地(Samabhi)的义译,略译“三昧”,另有“三摩提”、“...

    陈重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04050814.html
  • 成佛之道的教学

    思想解释般若度,然后基于客观的立场,再以印度大乘三系做为会通异说,这是很全面及超然的态度。大乘六中,前的歧见与诤论不算多,但智慧有浅深偏圆,涉及的思想、观念就有很大的差距,导师说:“从经论的校证...印度佛法做为书写素材的杰出论著,如<闻法趣入章>说:“生死流转中,人身最难得。忆梵行勤勇,三事胜诸天”。表示人身是三界五趣中最稀有难得的,完全不同于外道以升天为贵的说法。在乘共法章中说:“人中苦乐杂,...

    释厚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2551802.html
  • 般若融通出世与入世思想

    其他种更为殊胜,因为其他的如果没有的般若智慧,则只能是人天福报,而不能使人到达彼岸,成就菩提正果,所以般若在佛教的理论和实践中都有著重要的意义和价值。   二   般若是佛教中的共法,它作为大、...求。   般若常与波罗蜜联在一起,称为般若波罗蜜,玄奘把般若波罗蜜译为般若波罗蜜多,这是新译,比罗什的旧译多了一个“多”字。般若是智能的意思,波罗蜜译为或到彼岸,般若波罗蜜则是说以照了实相的最高智能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62252780.html
  • 融通出世與入世的般若思想

    比其它種更為殊勝,因為其它的如果沒有的般若智慧,則只能是人天福報,而不能使人到達彼岸,成就菩提正果,所以般若在佛教的理論和實踐中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。 二   般若是佛教中的共法,它作為大、...

    蔡 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71952919.html
  • 李元松老师谈禅定

    ,并统合表层和潜伏意识,使之形成洁净稳重的人格,乃解脱道所必需!   学禅的人除非增加自己的禅定力,使其制心一处,不然则不可能成就道业。禅定是执行的力量,经典说︰‘如盲,般若如眼;般若如眼,禅定如...的妄念加以克制,同时又因为今人的生活型态忙碌紧张,且过度依赖物质所供给的愉悦快意,正如古人所说,‘嗜欲深者天机浅’,耽于欲之乐,使人神明混浊意志薄弱,也就无法鼓起勇气再接再厉向偏见情执、无知业习挑战...

    李元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11853214.html